法制与新闻网>>
舆情>>内容详情
陕西米脂学生遇袭案震惊舆论 遵循“三同步”原则稳控舆情
发布者:boyichuanglian 发布时间:2018/5/19 9:54:34 阅读:1094

   编者按:427日,陕西榆林市米脂县第三中学学生在放学途中遭遇袭击,造成910伤,引发舆论震动。事发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三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迅速反应,在快速侦破案件的基础上,持续通报案情、积极开展救治安抚工作,一系列应对措施有效控制了舆情态势。这其中,相关部门在实体处置、舆情应对方面表现可圈可点,一些举措与中央政法委提出的政法工作“三同步”原则相契合。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在梳理舆情脉络的基础上,总结相关经验,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借鉴。

 

【舆情事件】

 

1. 学生放学遭遇袭击 引发舆论震惊

    4271950分许,《都市快报》发布报道称,当天下午,陕西榆林市米脂县第三中学门口发生恶性事件,多名初中学生在放学路上被人砍伤,嫌疑人已被抓获,系一中年男子。消息一出,迅速吸引舆论关注。《华商报》、《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媒体马上跟进,不少网民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事件相关信息和现场视频,短时间内舆情急速升温,米脂恶性袭击事件成为网络热点话题。

 

2. 官方迅速发布通报 “权威通报”战胜“小道消息”

    在舆论关切之下,米脂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米脂发布”在事发两小时后发布了第一条情况说明,确认了712伤的伤亡情况。通报中提及,“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受伤学生正在全力救治中”。该通报获得大量媒体和网民转载,成为主要信源。同时,部分媒体采访知情人追踪行凶者身份和动机,如陕西广播电视台报道称,“行凶者为米脂县人,系未成年人。曾在事发学校读书,后辍学。此次行为疑为报复学校,报复社会”。此外,有网民猜测是该事件是恐怖分子所为,还有网民推断是学生打群架,各方观点众说纷纭。当晚218分,米脂县公安局官方微博“@米脂公安”发布通报称,“嫌疑人赵某某系90后,曾在该校遭欺负,记恨学生,遂持匕首杀人”。至此,行凶者的身份与动机均得到官方回应,该通报也及时澄清了此前媒体报道中行凶者为“中年人”“未成年人”两种失实说法。428日凌晨,“@米脂发布”发布消息称,事件已造成9人死亡,10人受伤。

 

3. 动员社会各界提供援助 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

42721时至22时,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陕西发布”连发2条微博,呼吁爱心人士赶往米脂县县医院或血站支援血浆。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官微推转下,米脂、绥德等地爱心市民连夜赶往献血点排队等待抽血。“@榆林交警”“@绥德交警”还发布提醒,希望志愿者能够遵守交通秩序,并组织警力积极为孩子们打开生命通道,获得网民认可。

 

4. 各项处置工作有序推进 获舆论理解和认可

    428日至51日,“@陕西发布”“@榆林发布”“@榆林公安”“@米脂发布”“@米脂公安”省市县三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累计发布19条微博,持续更新事件处理措施和进展情况。具体来看,一是发布权威信息,如米脂县在事发后24小时内分别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通报相关情况,回应公众关切。二是开展救治并安抚情绪,事发后,从国家卫健委到陕西省,各级卫计部门紧急调集医疗力量,并选派专家赶赴米脂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和心理疏导工作。三是加快案件侦办,28日下午,米脂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对该案嫌疑人批准逮捕。四是矛盾隐患排查,427日至28日,陕西省、榆林市就此事专门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相关矛盾隐患排查工作。上述内容在央视、央广网等权威媒体的报道转载下,相关信息得到大范围扩散,舆论对官方处置表示认可。

 

5. 部分自媒体深度挖掘 衍生舆情再掀波澜

    期间,仍有部分媒体和自媒体挖掘犯罪嫌疑人家庭、生活等信息,引发网络争议。51日,有自媒体披露称网上广泛流传的犯罪嫌疑人照片出现“乌龙”,照片并非嫌疑人本人,而是一名山西籍青年薛某。在凶案发生的当天,薛某在微信群聊里针对凶案随意评论了一句“没毛病”,随后遭到群成员的攻击、辱骂,相关照片、微信等信息被央广网、《都市快报》等媒体引用。为此,被冒用人发表声明澄清,形成衍生舆情。截至5912时,该事件舆情逐步消退,相关报道8910篇,微博23.2万条,微信文章4547篇。

 

【舆论观察】

 

    该案引发舆论一片哗然,除了愤怒与震惊等情绪性反应,舆论还对校园欺凌、校园安全、心理救助等话题进行深度反思和理性探讨。

 

 舆论愤怒谴责声占主流 建议严惩呼声高涨

    该事件中,手无寸铁且缺乏防卫意识的未成年人与早有预谋且手持凶器的嫌疑人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对公众造成强大的心理冲击。舆论场中怒斥嫌疑人“无人性”、为死伤学生哀悼祈祷的声音占据主流,如澎湃新闻网谴责称,每一个逝者与伤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痛,骇人的惨剧让人不寒而栗;网民“@cool”评论称,“行凶者向手无寸铁的学生伸出匕首,践踏的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底线”。大量网民强烈呼吁有关部门严惩行凶者,舆论场上群情激愤。

 

 “校园欺凌”成犯罪动机 舆论反思如何干预

    近年来,以中小学生为伤害对象的恶性案件并不鲜见,事发后经过调查,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往往是厌世、泄愤、报复社会等非理性因素。但在该事件中,嫌疑人的作案动机竟然是曾在该学校“遭到欺负,记恨学生”。因此,舆论在分析该案时,也对如何干预校园欺凌进行了反思。如中国青年网评论表示,“对于校园欺凌,各级教育部门有没有及时反思处理、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有没有针对性措施、有没有对遭受欺凌者救济或心理干预、有没有及时调整冲突双方的心理状态、社会家庭有没有足够重视进行亡羊补牢,都值得各有关部门、个人细细思索、反复改进”。

    

 校园安全仍存隐患 如何自救成热议焦点

    此次事件发生后,校园安全话题再度引起舆论热议,其中一些舆论总结了当下校园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如中国青年网评论指出,“虽然在顶层设计上,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但在基层点多面广的中小学幼儿园,囿于物质条件和监管认知的差异,安全防护和风险防范的能力亦呈现出不平衡、不均衡的客观差别”。此外,还有部分声音对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出了建议,如网民“@Nick-hahaha”指出,“需要提升孩子的自护自救能力,让他们学会有效逃生避险,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暴力事件的伤害”;一位榆林公安干警为孩子们总结的突发情况自救建议,如“跑起来”“会躲避”“要冷静”等,立刻刷爆了当地人的朋友圈。

 

 心理救助成舆论新话题 或成为后续关注点

    近年来,造成重大伤亡的校园安全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提供心理救助、心理疏导的速度和力度较以往有明显提升。在此次事件中,榆林政府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事发后及时启动了心理救助,救助对象涵盖遇害学生家属、伤者及伤者家属,目睹现场的学生、家长以及观看过视频和图片的人,舆论对此给予好评。与之相对的是,相关媒体报道也呈现增多趋势,中国青年网、《南方周末》连续发文从心理救助、疏导的角度关注此事,如《南方周末》援引参与救治的心理专家观点称,由事件引发的应激障碍仍无法判定,该事件带给相关人员的震动可能会产生新的情绪问题。此外,呼吁对遇害学生家长、受伤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的网民也不在少数。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8年第16期)


上一篇: 世界首条柔性人造触觉神经诞生

下一篇: 没有了

0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广告服务
新闻热线:010-84772290法制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京ICP备13032123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32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00123号
京报出证字第0088号